top of page

多元智能課程項目

孕期至3歲 ‐ 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,這個時期的重點在「主動」,我們教導家長如何在生活作息中幫助寶寶大腦的發展。
3至6歲 ‐ 是兒童全面發展的學齡前期,社會化是孩子往後情緒智商(EQ)的基礎,我們協助家長幫助孩子建立生活上的良好習慣。
7至9歲 ‐ 是學齡期,自制和自律需在此時奠定養成。我們引導家長如何調整教養方式,了解孩子的困難之處。
10至12歲 ‐ 是前青春期,是學習與情緒最重要的時期。我們陪伴家長與孩子一同成長,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與自信心。

Creative Arts & Crafts

Social Games & Activities

兒童發展課程項目
Mathematics

​創意科學

STEAM

STEAM教育是由科學(Science)、科技(Technology)、工程(Engineering)、藝術(Art)、數學(Mathematics),五個科目開頭字母的縮寫組合而成的一種「跨學科教育」,除了培養孩子科學、工程等數理邏輯思維,還要培養藝術美感,結合理性與感性,成為一項全人教育。STEAM教育課程設計多為「專題為導向」,以探索、討論、合作或使用工具來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。STEAM教育重視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,參與實作、自主創作與發現問題的過程。冀望學生綜合這些能力,能更有信心去應對未來社會及全球急速的經濟、科學及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轉變和挑戰。

​英文課程

English

英語是目前唯一具有全球通用語和世界語言地位的語言,也是絕大多數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官方語言。
英語的各種口音和方言在發音和音位方面雖然有顯著差異,而且有時它們的詞彙、文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,但世界各地說英語的人基本都能無障礙的溝通交流。
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和作為外國語這兩種不同的使用法,說明英語正在愈來愈被看成一種國際交往的工具,它不再為一國或一個民族所專有,而是一種中性的資訊媒介。
不同語言使用者交談時,英語大多為第一順位交流語言。
英語在多數學術領域占有一席之位,許多教科書的原文書即為英語,英語也成為多數學術領域必學的第一外國語。
在基本教育階段(小學至高中),特別是中學階段,幾乎全部的學校選擇英語是必修課程。

English

創藝美學

Creative Arts & Crafts

美術(fine art)是指讓人直接在視覺上獲得美感的藝術,主要指繪畫和雕塑,也可以指工藝美術和建築藝術,現代還可以指攝影和與藝術有關的設計,是各種視覺藝術的總稱。
藝術起源於人類表現和交流情感的需要,情感表現是藝術最主要的功能,也是藝術發生的主要動因。而美術是藝術比較生動形象的表現方式之一。
美學(aesthetics),或依原意可譯作感覺學,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爲主題的學科,哲學其中一個重要分支。
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爲認識藝術,科學,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。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爲「美」和「醜」,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。
自然美和藝術美 、 哲學美學、文藝美學、社會學美學、心理學美學(實驗美學、神經美學)、現代美學、生產美學、演化美學、應用美學、音樂美學、印度美學、數學美學、音樂美學

Art

​社交遊戲

Social Games & Activities

日本大腦生理學權威,同時也是幼兒腦部開發暢銷書作者久保田競,曾在日本《AERA with Kids》 雜誌中撰文指出,背誦性的學習,並不能真正促進腦力,需要動手動腳、用耳用口的活動性學習,才能刺激腦部主宰思考、判斷、行動、運動的最重要部位「前額葉」。


久保田競說明,才藝課程有益腦部的原因有:

促進腦部活性化。肢體動作或手部細微肌肉動作,可刺激前額葉大量活動。
培養共感能力。一邊看著老師示範動作,一邊在腦中模擬時,可刺激腦部的鏡像神經元,這也是讓人能體察他人情緒,擁有與人感同身受能力的重要腦部細胞。
培養積極感。完成緊張的表演或在比賽中獲勝的成就感,能刺激腦部分泌快感物質多巴胺。這種愉悅的情緒,也能引導出「下次也要再努力挑戰」的積極動機。

 

父母應認知,藝術、腦力、運動這三大才藝領域本質不同,需要不同的引導方式 。
例如藝術領域像音樂、繪畫、舞蹈,是讓孩子展現他原本就具備的自由表現能力的絕佳機會,作品和成果不應冠上好或不好的評斷或輸贏競爭,重要的是讓孩子享受創作和練習進步的過程。
而強調腦力的英文課、珠算課,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看到學習效果,父母不需得失心太重的看待檢定排名,避免讓孩子產生「要是沒考過一定會被罵」的心理壓力。
雖然成功通過晉級考試、技巧日漸精熟,是驗收才藝學習成果最明快的指標,但以腦部發展的角度來看,能快樂持續的學習,從中獲得成就感,對於腦力發展更有助益。
鼓勵孩子的每一個小進步,才能讓孩子以愉快的心情持之以恆學習。

Talent
bottom of page